角块朝向补偿法
在前面还原顶层角块的章节中,我们所使用的换角法操作步骤较为冗长,而还原效率却很低。除少数情况外,一般每次换角只能还原一个角块。事实上,换角法的实质是将三个角块进行依次轮换,每次换角顶层都有两个角块发生变化,完全有可能实现对两个角块的还原。本章所介绍的角块朝向补偿法,将充分利用两个角块发生变化的机会,提高还原效率。
朝向补偿
图1-1是前面章节中所介绍的特殊情况之一。由于橙绿白角块的朝向是错误的,我们之前不得不使用两次换角才能将其正确归位。如果我们想直接对红绿白角块、橙绿白角块、红绿黄角块进行换角,通过选择恰当的换角法只能保证红绿白角块以正确的朝向归位,而橙绿白角块在换角过程中仍保持原有的朝向,无法以正确的朝向直接归位。既然换角法本身无法改变橙绿白角块的朝向,我们就尝试改变其目标位置的朝向,使之与橙绿白角块的朝向相适应。我们注意到,橙绿白角块白色的一面是处于正确朝向的逆转方向,如果能将其目标位置的朝向也进行逆转,橙绿白角块的错误朝向就得以补偿。橙绿白角块的目标位置位于左前顶角位,因此我们将此目标位置所在的左面逆转(图1-2),目标位置被临时移至左后顶角位,而其朝向也进行了逆转补偿。接着就可以开始换角前半段操作(图1-3~图1-5),将红绿白角块推上顶层归位,而橙绿白角块暂时被带回底层。
原始状态 | L' | R' | D' | R |
图1-1 | 图1-2 | 图1-3 | 图1-4 | 图1-5 |
我们应该还记得,目前橙绿白角块的目标位置已被临时移至左后顶角位,因此接下来应转动顶面180°(图1-6),将此临时目标位置对准底层缺角位置;再完成换角后半段操作(图1-7~图1-9),将橙绿白角块推上顶层,并带回红绿黄角块。
U² | R' | D | R |
图1-6 | 图1-7 | 图1-8 | 图1-9 |
这时的魔方看上去有点错乱,这是因为换角之前进行过朝向补偿,最后还需按前面的步骤顺序逆向操作复原。我们先转动顶面180°(图1-10),复原换角前后半段操作之间对顶面的转动;再顺转左面(图1-11),复原朝向补偿操作。这时我们看到,橙绿白角块以正确朝向归位。
U² | L | 动画演示 |
图1-10 | 图1-11 | 图1-12 |
图2-1是类似的情况,只不过目前橙绿白角块白色的一面是处于正确朝向的顺转方向。根据朝向补偿法的原理,我们应对橙绿白角块的目标位置进行顺转补偿。但此时顺转前面将破坏缺角工作区,所幸按照角块朝向的特点,将角块朝向逆转两次也能达到顺转的效果。因此我们就逆转左面(图2-2)、再逆转后面(图2-3),目标位置被临时移至右后顶角位,而其朝向也进行了顺转补偿。接着就可以开始换角前半段操作(图2-4~图2-6),将红绿白角块推上顶层归位,而橙绿白角块暂时被带回底层。
原始状态 | L' | B' | R' | D' | R |
图2-1 | 图2-2 | 图2-3 | 图2-4 | 图2-5 | 图2-6 |
接下来应顺转顶面(图2-7),将临时目标位置对准底层缺角位置;再完成换角后半段操作(图2-8~图2-10),将橙绿白角块推上顶层,并带回红绿黄角块。
U | R' | D | R |
图2-7 | 图2-8 | 图2-9 | 图2-10 |
最后是朝向补偿的逆向复原,我们先逆转顶面(图2-11),复原换角前后半段操作之间对顶面的转动;再顺转后面(图2-12)、顺转左面(图2-13),复原朝向补偿操作,将橙绿白角块以正确朝向归位。
U' | B | L | 动画演示 |
图2-11 | 图2-12 | 图2-13 | 图2-14 |
如果目标位置位于右后顶角位,则可以通过顺转后面、或再顺转左面进行顺转或逆转补偿。而当目标位置位于右后顶角位时,则可以更简单地顺转左面或逆转后面进行朝向补偿。
操作建议
朝向补偿法同样是应用“送出-带回”互逆操作的还原思路,借此可以实现每次换角还原两个角块,其操作灵活度更大。操作建议也略有不同:
(1)不要带回已经正确归位的角块。因为这将是多余的操作,下一步仍需将它推回到原来位置上去。
(2)在顶层角块尚未全部正确归位之前,特别是顶层还有位置正确但朝向错误的角块时,不要带回属于底层的角块。因为即便采用朝向补偿法,也只能在角块的移动过程中调整朝向,而底层缺角位置正是我们移动角块的工作区,它应该是最后一个还原的角块位置。如果别无选择,我们宁可先将顶层平移的角块暂时移至其他位置上,以后再伺机还原。
(3)在有多种选择的情况下,应优先带回朝向错误的顶层角块。虽然采用朝向补偿法可以不受角块朝向的约束,但毕竟操作较为繁琐。而朝向错误的角块回到底层缺角位置后,就“自行”获得调整朝向的机会,而不必借助朝向补偿法。